【題目】某工地食堂廚師誤把工業(yè)用鹽當調(diào)味品使用,造成大量工人中毒。聽到這一消息后,小明想知道自己身邊是否有這種危險“食鹽”于是小明找來一包無商標無生產(chǎn)廠家無生產(chǎn)日期的食鹽,決定和在初中教化學的父母一起對這包食鹽的成分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工業(yè)用鹽的主要成分是亞硝酸鈉(NaNO2),它是一種白色固體,外觀與味道和食鹽很相似。亞硝酸鈉溶液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一種淡黃色沉淀亞硝酸銀(AgNO2),亞硝酸銀能被稀硝酸溶解。
(猜想與假設)小明父親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只有亞硝酸鈉;小明母親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只有氯化鈉;小明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
(設計實驗驗證)小明的父親笑著說:“我來嘗一嘗就知道了"”馬上遭到小明的否定,小明的理由是:__________。小明母親的實驗方案為:取少量食鹽樣品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適量硝酸銀溶液,觀察現(xiàn)象。然后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繼續(xù)觀察現(xiàn)象。
(現(xiàn)象與結(jié)論)
(1)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則小明的父親猜想正確。
(2)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則小明的母親猜想正確。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則小明的猜想正確。
【答案】氯化鈉和亞硝酸鈉 實驗室不能品嘗藥品的味道,氯化鈉和亞硝酸鈉味道相似 生成淡黃色沉淀,沉淀溶解 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生成沉淀,沉淀部分溶解
【解析】
氯化鈉和硝酸銀會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氯化銀沉淀,亞硝酸鈉和硝酸銀會生成溶于硝酸的亞硝酸銀沉淀。
[猜想與假設] 小明父親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只有亞硝酸鈉;小明母親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只有氯化鈉;小明認為:這包食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和亞硝酸鈉。
[設計實驗驗證]小明的父親笑著說:“我來嘗一嘗就知道了”馬上遭到小明的否定,理由是在實驗室不能品嘗藥品的味道,氯化鈉和亞硝酸鈉味道相似。
[現(xiàn)象與結(jié)論] 亞硝酸鈉溶液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一種淡黃色沉淀亞硝酸銀(AgNO2),亞硝酸銀能被稀硝酸溶解,氯化銀是白色沉淀。
如果生成淡黃色沉淀,沉淀溶解,則小明的父親猜想正確。
如果生成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則小明的母親猜想正確,發(fā)生反應是氯化鈉和硝酸銀生成氯化銀和硝酸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如果生成沉淀,沉淀部分溶解,則小明的猜想正確。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結(jié)合下圖回答問題:
(1)標號①的儀器名稱:①_____;
(2)實驗室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為_____(填字母),該反應的化學符號表達式為_____;
(3)小明要收集30mL的氧氣做實驗,最好選擇的收集裝置為_____(填字母);
(4)裝置G可制取二氧化碳,相比B裝置,其主要優(yōu)點是_____;
(5)如果選擇裝置B制氧氣,待反應完全后,二氧化錳可通過以下操作回收,正確的先后順序是_____(填序號)。
①干燥 ②溶解 ③過濾 ④洗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請根據(jù)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內(nèi)容)回答有關問題:
族 周期 | ||||||||
2 | 鋰 6.941 | 鈹 9.012 | 5 B 硼 10.81 | 6 C 碳 12.01 | 7 N 氮 14.01 | 8 O 氧 16.00 | 9 F 氟 19.00 | 氖 20.18 |
3 | 11 鈉 22.99 | 12 鎂 24.31 | 13 鋁 26.98 | 14 硅 28.09 | 15 P 磷 30.97 | 16 S 硫 32.06 | 17 氯 35.45 | 18 氬 39.95 |
(1)第3周期(橫行)中屬于金屬元素的是_____(填元素名稱,寫出一種即可),其陽離子是_____(填離子符號);
(2)第11號元素與第17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鈉,構(gòu)成該物質(zhì)的微粒是_____(填“分子”“原子”或“離子”);
(3)在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的元素,其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zhì)。則下列各組元素具有相似化學性質(zhì)的是_____(填標號);
A C和N B 和 C 和 D O和S
(4)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_____(填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利用如圖裝置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紅磷燃燒后恢復到室溫,打開彈簧夾發(fā)現(xiàn)進入廣口瓶的液體液面高度超過廣口瓶容積的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
A.實驗中所取的紅磷過量B.實驗裝置可能漏氣
C.實驗前沒有將彈簧夾夾緊D.實驗時將燃燒紅磷伸入瓶中太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你參與下列探究:
(問題情景)在課外活動中,小斌按照課本實驗見圖探究微粒的性質(zhì)時,聞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如圖2的實驗裝置,進行同樣的實驗,結(jié)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得到了和課本實驗同樣的結(jié)論。
(實驗探究與結(jié)論)小斌用圖2裝置進行實驗。
(1)滴入少量濃氨水后,濕潤的酚酞濾紙條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是______;從微觀角度分析,此現(xiàn)象可說明的結(jié)論是______。
(2)“圖2的實驗裝置,快速出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說明固體氫氧化鈉遇到濃氨水時可能會______填“放熱”或“吸熱”。
(3)和課本實驗比較,小斌改進后的裝置的優(yōu)點是節(jié)約藥品;______。
(思維拓展)小媚受小斌實驗的啟發(fā),將圖2裝置進一步改裝成圖3裝置,用于驗證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不考慮鹽酸的揮發(fā)性。小媚從課本實驗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變色,因而她認為以上現(xiàn)象可驗證的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乙醇()俗稱酒精,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物質(zhì)。對乙醇的認識:
①從類別上看,乙醇屬于__________(填“單質(zhì)”或“化合物”)。
②從宏觀上看,乙醇所含的元素分別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名稱)。
③從微觀上看,1個乙醇分子由_________個原子構(gòu)成。
④從變化上看,乙醇完全燃燒生成兩種常見的氧化物,則產(chǎn)物分別是__________(填化學式)。
(2)用化學符號表示:①2個汞原子_________;②3個硝酸根離子__________。
(3)某密閉容器中,物質(zhì)變化過程的微觀示意圖如下(圖示;“●”代表氧原子,“O”代表硫原子),其中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是__________過程(填“I”或“I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冰毒是一種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的毒品,其化學式為 C10H15N,下列關于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冰毒是由碳氫氮三種元素組成的B.冰毒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 149
C.冰毒中碳氫氮三種元素質(zhì)量比為 10:15:1D.冰毒是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煉銅的工藝,通過學習,同學們知道木炭可以作還原劑把氧化銅中的銅還原出來,
(1)小明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后,建議用超細炭粉與氧化銅粉末混合進行實驗,他的理由是______。
(2)同學們按如圖裝置進行實驗,當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剛剛出現(xiàn)渾濁時______,填寫“可以”或者“不能”確定氧化銅和炭粉已經(jīng)開始反應。
(3)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反應現(xiàn)象為______。
(4)該實驗中,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的原因是______。
(5)為了使氧化銅中的銅完全被還原,對于下列三組氧化銅和炭粉的質(zhì)量比例,你建議選擇______填寫字母,簡要說明你的理由______。
A 36:3: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物質(zhì),根據(jù)下列敘述回答問題。
(1)若甲分別與兩種不同類別的物質(zhì)反應,并可分別生成乙和丙,且乙和丙均由三種相同元素組成,寫出化學方程式。甲→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丙:______________。
(2)若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組成中均有兩種相同元素,且兩種相同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之比均為1:1.三者轉(zhuǎn)化關系為甲→乙→丙。甲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丙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