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 X 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卮鹣铝袉栴}:
(1)X 元素的元素符號是_____;n 的值是_____。
(2)X與O2反應可生成化合物 X4O10.該化合物 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 價,則 X 元素的化合價是_____。
P ; 5 。 +5 。 【解析】 (1)X元素是磷元素,磷元素的元素符號是P; 在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故n 的值是:15﹣2﹣8=5; (2)設X元素化合價為x,根據(jù)化合物中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0得,x×4+(﹣2)×10=0, x=+5;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貴港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推斷題
A~G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七種物質(zhì),其中A、B、C均含有兩種相同的元素,B、D、E、F、G是物質(zhì)不同類別的物質(zhì),B和E反應同時有氣體和白色沉淀生成。D和E、F反應均有氣體生成,G為黑色固體。它們相互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圖中“—”表示反應關系,“→”表示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生產(chǎn)物及反應條件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1)E的化學式為____________。
(2)F→G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3)A→C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2CO3 化合反應 CaCO3 CaO+CO2↑ 【解析】 B、D、E、F、G是物質(zhì)不同類別的物質(zhì),而且D能和其他的四種物質(zhì)發(fā)生反應,所以D是酸,可能是鹽酸或者硫酸,D和E、F反應均有氣體生成,所以E、F可能是碳酸鹽(或碳酸氫鹽)和活潑金屬,G為黑色固體,常見的黑色固體有二氧化錳、氧化銅、四氧化三鐵、鐵粉和碳粉,又因為G和F能夠相互轉化,所以G是四氧化三鐵,F(xiàn)是鐵單質(zhì),鐵和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江漢油田、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計算題
小強稱取一定量NaOH固體于燒杯中,觀察其在空氣中的潮解與變質(zhì)情況,一段時間后,稱得固體質(zhì)量為15.0g然后向該燒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的稀鹽酸,過一會后觀察到燒杯中有氣泡冒出,當燒杯中不再冒出氣泡時,所滴加稀鹽酸的質(zhì)量是200.0g此時稱得燒杯中溶液的質(zhì)量為213.9g。請回答
(1)燒杯中冒出的氣體的質(zhì)量是_____g
(2)小強根據(jù)NaOH固體表面潮濕及加入稀鹽酸有氣泡冒出的現(xiàn)象,判斷NaOH固體潮解并已變質(zhì),NaOH變質(zhì)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求變質(zhì)后的固體中含碳酸鈉的質(zhì)量__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
1.1 2NaOH+CO2=Na2CO3+H2O 。 2.65g。 【解析】 氫氧化鈉變質(zhì)是因為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根據(jù)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可以求出碳酸鈉的質(zhì)量。 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zhì)量為15.0g+200.0g?213.9g=1.1g 設參加反應的碳酸鈉的質(zhì)量為x Na2CO3+2HCl═2N...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北省江漢油田、潛江市、天門市、仙桃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亞硝酸鈉(NaNO2)是一種工業(yè)用鹽,人若誤食會中毒,下列選項中給出了亞硝酸鈉的性質(zhì),則有關亞硝酸鈉性質(zhì)歸類的判斷錯誤的是( 。
A. NaNO2有咸味﹣﹣物理性質(zhì)
B. NaNO2的水溶液呈堿性﹣﹣物理性質(zhì)
C. NaNO2為白色固體﹣﹣物理性質(zhì)
D. NaNO2有毒﹣﹣化學性質(zhì)
B 【解析】 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是指不需要通過化學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物理性質(zhì)主要有:顏色、狀態(tài)、氣味、密度、硬度、熔點、沸點等;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是指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質(zhì),化學性質(zhì)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還原性、穩(wěn)定性等。 白色,有咸味是指物質(zhì)的顏色、氣味,屬于物理性質(zhì),水溶液呈堿性、有毒,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化學性質(zhì)。故選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益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信息:家用罐裝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是丙烷(C3H8)、丁烷(C4H10)、丙烯(C3H6)和丁烯(C4H8)等,像這類只含有碳、氫兩種元素的有機物稱為烴。根據(jù)上述信息回答:
(1)下列有機物中屬于烴類的是(填字母代號)_____。
A.CH4 B.C2H5OH C.CH3COOH D.C6H12O6
(2)結合你所學知識,寫出烴類中乙烷的化學式_____。
A 。 C2H6 。 【解析】 (1)只含C、H元素的有機化合物的烴,屬于烴的是CH4,C2H5OH 、CH3COOH、C6H12O6中都含義氧元素,不是烴,故選A; (2)由甲烷(CH4)、丙烷(C3H8)、丁烷(C4H10),可以得出烷烴化學式為CnH2n+2,所以乙烷的化學式為:C2H6;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益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甲、乙、丙、丁四種物質(zhì),存在關系:甲+乙→丙+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若丙、丁為鹽和水,則甲、乙一定為酸和堿
B. 若甲為單質(zhì),則該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C. 若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則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 若甲為 10 g、乙為 20 g,則反應生成丙和丁的質(zhì)量總和一定不大于 30 g
D 【解析】 A、丙、丁為鹽和水,則甲、乙不一定為酸和堿,比如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能生成鹽和水,錯誤; B、甲為單質(zhì),則該反應不一定是置換反應,比如甲烷和氧氣的反應生成的是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置換反應的定義,錯誤; C、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生成物中不一定有水,比如鹽酸和硝酸銀的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錯誤; D、甲為 10 g、乙為 20 g,當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的丙...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湖南省益陽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
A. 發(fā)現(xiàn)煤氣泄露,立即打開排氣扇排氣
B. 公共場所做到人離電斷
C. 酒精燈灑出的酒精著火,用濕抹布蓋滅
D. 加油站、面粉廠等地嚴禁煙火
A 【解析】 A.為防止煤氣和空氣混合后發(fā)生爆炸,廚房煤氣泄漏應立即關閉閥門并開窗通風,故錯誤; B.公共場所做到人離電斷,以防發(fā)生漏電引發(fā)火災,故正確; C.灑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燒起來,立即用濕抹布或沙子撲滅,利用降溫和隔絕空氣進行滅火,故正確; D.因為面粉屬于可燃性粉塵,燃油蒸氣屬于可燃性氣體,與氧氣混合達到一定程度時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所以面粉加工廠、加油站要嚴禁...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18年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選擇下列適當?shù)奈镔|(zhì)填空(選填序號):
A.干冰 B.聚乙烯 C.硝酸鉀 D.碳酸氫銨
E.燒堿 F.活性炭 G.熟石灰 H.聚氯乙烯
(1)用于冰箱除異味的是_________; (2)溶于水溫度升高的是________;
(3)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 (4)常用作復合肥料的是________;
(5)可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 (6)可用于包裝食品的是__________。
F E A C G B 【解析】 根據(jù)物質(zhì)的性質(zhì)判斷物質(zhì)的用途。 (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收異味,故填:F;(2)燒堿是氫氧化鈉的俗稱,溶于水放熱,溫度會升高,故填:E;(3)由于干冰在升華時能吸收大量的熱,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A;(4)硝酸鉀中含有鉀元素與氮元素,屬于復合肥,故填:C;(5)熟石灰能與土壤中的酸反應,所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常用熟石灰來中和土壤中的酸,故填:G;(...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海南省2018屆九年級中招模擬考試(三)化學試卷 題型:簡答題
要學會辯證地看事物。氧氣對于人類生活不利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對于人類生活有利的一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溫室效應有利的方面是_____________。
氧氣使食品變質(zhì)或氧氣使金屬銹蝕或氧氣使火災加劇等 CO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或CO具有還原性,可用來冶煉金屬等 使地球氣溫保持在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范圍內(nèi)(合理即可) 【解析】 氧氣具有氧化性,能支持呼吸和支持燃燒,對人類不利的有使食品變質(zhì)或氧氣使金屬銹蝕或氧氣使火災加劇等;CO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或CO具有還原性,可用來冶煉金屬等;溫室效應可使地球氣溫保持在適宜生物生存的溫度范圍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