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端午節(jié)期間,邵陽地區(qū)大雨不斷,資江河水猛漲,河水渾濁,水質受到一定程序污染,人們的生活用水必需經過一系列凈化處理才能使用.
(1)取資江水樣,經靜置、沉淀、       等操作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渾水變清水.然后加入就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異味,再消毒殺菌得到生活用水.
(2)判斷生活用水是硬水還是軟水,可加入         進行檢驗.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愛護水資源,人人有責.請你指出一條保護資江河水的合理化建議:                


【答案】(1) 過濾、吸附  (2)肥皂水,加熱煮沸(3) 乳化  (4) 禁止向資江河水中排污水

【解析】

試題分析:(1)取資江水樣,經靜置、沉淀、過濾等操作除去水中不溶性雜質,渾水變清水;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異味,再消毒殺菌得到生活用水.
故填:過濾;吸附.
(2)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時,如果產生的泡沫很多,是軟水;如果產生的泡沫很少,或不產生泡沫,而是產生一些浮渣,是硬水;
加熱煮沸水時,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能夠以碳酸鈣沉淀、氫氧化鎂沉淀的形式從水中析出,從而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肥皂水;加熱煮沸.
(3)禁止向資江河水中排污水可以保護水資源.
故填:禁止向資江河水中排污水.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建立模型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在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時往往引入模型,如圖是某反應的微觀模型,有關該模型的途述中,正確的是

A.反應前后分子數(shù)目不變

B.反應前后原子種類發(fā)生改變

C.化學性質相似

D.是保持氧氣化學性質的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探究紅磚粉對過氧化氫溶液能否起催化作用:
實驗步驟:①A、B試管中均盛等體積等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②向A中加入1克紅磚粉.分別將帶火星的木條放置在A、B試管口,A管口木條復燃,B管口木條不復燃;③反應結束后,將A中混合物過濾、洗滌、烘干得到濾渣;④觀察濾渣的顏色和狀態(tài);⑤稱量濾渣的質量為X克;⑥將濾渣加入到B試管中,伸入帶火星木條,木條復燃。
請回答:(1)實驗步驟①中設計A、B兩試管的目的是        ;分析步驟②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是                       。

(2)若省略步驟④,能否達到實驗目的?      (能或否),你的理由是                 ;步驟⑤中X=          時,能進一步證明紅磚粉是催化劑。設計步驟⑥的作用是                                。

(3)若要比較紅磚粉與二氧化錳的催化效率,需要控制一致的條件包括      (填序號)

①實驗溫度    ②H2O2的濃度    ③催化劑質量    ④催化劑的顆粒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無土栽培”是一項利用化學試劑配成的營養(yǎng)液來栽培植物的新技術.下列是某營養(yǎng)液所含的主要成分,其中屬于復合肥料的是( 。
  A.KNO3    B.CO(NH22    C.Ca(H2PO42      D.(NH4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兩型”社會,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關碳及碳的化合物敘述中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氣體
  B.一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導致溫室效應
  C.金剛石、石墨都是碳單質,兩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
  D.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徑主要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廠排放的廢水中含有碳酸鈉,未經處理,會造成污染.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廢水處理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方案.
試計算:
(1)反應生成CO2氣體的質量是     g

(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溫馨提示:Na2CO3+2HC1═2NaC1+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粒子核內所含的質子數(shù)多于其核外電子數(shù),該粒子一定是(  )

A.原子 B.分子 C.陽離子   D.陰離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部分操作如圖1所示,其中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在廚房中發(fā)生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 水果榨汁    B. 冬瓜腐爛    C. 鐵鍋生銹    D. 煤氣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