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實驗1:根據(jù)物質燃燒的條件可知,將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氣泡冒出,白磷燃燒,說明生成的氣體是氧氣,據(jù)此寫出化學反應式;
實驗2:根據(j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的特點分析操作目的;證明生成的氣體二氧化碳減少了,就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了.
解答 解:(1)物質燃燒的條件是:具有可燃物、與氧氣接觸、達到著火點.C中的白磷是可燃物,加入熱水后也可以使白磷達到著火點,但這時C中的白磷不燃燒,因為沒有與氧氣接觸.當打開K1,關閉K2,將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氣泡冒出,白磷燃燒,說明這時滿足了白磷燃燒的條件,即達到著火點并與氧氣接觸,氧氣來自B中發(fā)生的反應.B裝置可以做固體和液體的不加熱反應,所以在B中生成氧氣,就要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反應,所以B中發(fā)生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MnO2_2H2O+O2↑.通過這個實驗也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與氧氣接觸.
故答案為:2H2O2MnO2_2H2O+O2↑;燃燒需要氧氣;
(2)實驗2:步驟1中打開K1,關閉K2,將A中溶液滴入B中,氣球變大,打開K2,關閉K1,一段時間后氣球沒有明顯變癟,說明氣球內還有氣體沒有與氫氧化鈉反應,不能說明CO2與NaOH固體的反應.
所以進行改進后,繼續(xù)實驗.實驗1中氣球沒有明顯變癟,應該是裝置中的空氣不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結果.
所以進行實驗2時,打開K2,關閉K1,將A中液體滴入B中,用燃著的木條放在K2上,發(fā)現(xiàn)木條熄滅.這樣做的目的一則是排出裝置中的空氣,二則驗證生成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然后進行后續(xù)實驗,打開K1,關閉K2,氣球變大,所以生成氣體二氧化碳,然后打開K2,關閉K1,一段時間后氣球變癟,氣球內的二氧化碳與C中的氫氧化鈉固體反應了.
故答案為:排出B中的空氣;打開K1,關閉K2,氣球明顯鼓起.打開K2,關閉K1,一段時間后,氣球明顯變癟.
點評 本題綜合考查了學生的基本實驗能力,涉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氣體的驗證、實驗基本設計.要同學們具有綜合的化學知識方可做好此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操作步驟 | 實驗現(xiàn)象 | 解釋或反應方程式 |
1.取少量黑色物質加入 30%熱的鹽酸中 | 無氣泡、溶液顏 色變成黃綠色 |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3O4+8HCl═FeCl2+2FeCl3+4H2O |
2.用磁鐵吸引此粉末 | 能夠被吸引 | 說明該物質具有磁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實驗操作 | 實驗現(xiàn)象 | 解釋或結論 | |
步驟1 | 取A、B兩袋“暖寶寶”,將A袋按使用說明打開外袋取出內袋;而B袋不打開外袋.并將兩袋樣品放置在同樣的環(huán)境中. | A袋的“暖寶寶”溫度很快上升;B袋溫度無明顯變化. | “暖寶寶”發(fā)熱是由于袋內物質與O2接觸. |
步驟2 | 24小時后,分別剪開A、B兩袋,各取少量袋內物質于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 | A袋內物質部分溶解,產生黃色溶液;B袋內物質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淺綠色溶液. |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產生黃色溶液的反應: Fe2O3+6HCl=2FeCl3+3H2O |
得出結論:“暖寶寶”發(fā)出的熱量主要來自鐵粉發(fā)生氧化(生銹)的過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方法 | 實驗步驟依次編號 | 方程式 |
例: | A、B、H、G |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方法一 | ||
方法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