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某氣體由CO2、H2和H2O(氣)組成,請選用以下各種裝置,設計一組實驗,驗證該氣體的組成.說明:①每種裝置均可根據(jù)需要重復使用,也可以不用.②假設每個裝置發(fā)揮的作用都是充分的.③連接每個裝置的導管部分不需表示.

(1)你設計的實驗氣體通過各裝置的先后順序是BDCAB(用裝置序號表示).
(2)寫出裝置D的作用檢驗混合氣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分析 根據(jù)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色,混合氣通過氫氧化鈣會攜帶水蒸氣,檢驗水要放在檢驗二氧化碳的前面,混合氣通過石灰水后,要用濃硫酸將水蒸氣除去,防止對氫氣的檢驗造成干擾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 解:(1)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色,混合氣通過氫氧化鈣會攜帶水蒸氣,檢驗水要放在檢驗二氧化碳的前面,混合氣通過石灰水后,要用濃硫酸將水蒸氣除去,防止對氫氣的檢驗造成干擾,然后再用無水硫酸銅檢驗水的生成,即混合氣中是否含有氫氣,所以設計的實驗氣體通過各裝置的先后順序是:BDCAB;
(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所以裝置D的作用是:檢驗混合氣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BDCAB;
(2)檢驗混合氣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點評 本題考查裝置的選擇及連接,學生應注意利用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及氣體在檢驗時的相互影響來分析解答.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物質(zhì)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常伴隨有明顯的現(xiàn)象,但有些化學反應卻觀察不到明顯的現(xiàn)象.某班同學為證明NaOH能與稀鹽酸發(fā)生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在NaOH稀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試液,然后再滴加鹽酸,當?shù)玫綗o色溶液時,老師提出問題:紅色消失一定證明是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嗎?他們經(jīng)過討論認為也可能是酚酞與酸反應而褪色.這時應在溶液中再滴酚酞(或氫氧化鈉溶液)溶液,若有不變紅(或變紅)現(xiàn)象,則證明不是酚酞與酸反應而褪色.
【方案二】: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這時小虎又提出疑問:pH逐漸變小可能是由于溶液稀釋造成的,不能說明一定發(fā)生了反應.小全對小虎的疑問進行了反駁,他的理由是:堿溶液無論如何稀釋,其pH值都不可能小于7.
【方案三】:可以通過測定反應前的物質(zhì)不存在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將一定量的稀鹽酸平均分為兩份,一份直接加入鋅粒中觀察到有氣泡產(chǎn)生;向另一份中先加入過量的NaOH溶液,再加入鋅粒中,觀察到無氣泡產(chǎn)生現(xiàn)象,說明NaOH溶液和HCl溶液發(fā)生了反應.
【方案四】:在試管中放入NaOH固體,然后加入稀鹽酸.小明用手摸了摸試管外壁,試管比較熱,他認為不僅說明它們發(fā)生了反應,而且是放熱反應.小全思考之后仍然不同意小明的觀點,小全的理由是: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也放熱.
乙同學和丙同學各設計了一個裝置(見右圖),都說在不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可以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分析說明:B(填序號)裝置更合理,理由是能排除因液體的滴入而造成燒瓶內(nèi)氣體排出,引起玻璃管內(nèi)液面發(fā)生變化.若選用合理的裝置進行實驗,當出現(xiàn)玻璃管中左側(cè)液面下降,右側(cè)液面上升現(xiàn)象時,可以說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如圖是甲、乙兩種固體的溶解度曲線(橫軸表示溫度,縱軸表示溶解度),回答下列問題.
①20℃時,甲的溶解度=(填>、=或<)乙的溶解度;
②40℃時,將80g甲物質(zhì)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是160g;
③如果甲中混有少量乙,提純的方法是降溫結(jié)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寫出下列2表示的意義:
(1)2H:氫原子的個數(shù)為2,(2)H2O:1個水分子中含有的氫原子個數(shù)是2,(3)SO42-:一個硫酸根離子帶的負電荷數(shù)是2,(4)MgO2一個過氧化鎂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個數(shù)是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們利用錐形瓶、注射器、白磷等儀器和藥品,對“測定空氣里氧氣含量”進行了創(chuàng)新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白磷的著火點40℃.
【提出問題】氧氣體積約占空氣總體積的多少?
【實驗準備】錐形瓶內(nèi)空氣體積為230ml,注射器中水的體積為50ml,裝置氣(如圖所示)密性良好.裝置中氣球的作用是調(diào)節(jié)裝置內(nèi)的壓強.
【實驗分析】
(1)裝入細沙和白磷,夾緊彈簧夾.此時白磷沒有燃燒;將錐形瓶底部放入熱水中,白磷很快發(fā)生自燃,這說明燃燒不能缺少的一個條件是溫度達到著火點.
(2)將錐形瓶從熱水中取出,燃燒熄滅后,觀察到白磷在錐形瓶未能全部燃燒,說明瓶內(nèi)剩余氣體不支持燃燒(選填“支持”或“不支持”).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是4P+5O2$\frac{\underline{\;點燃\;}}{\;}$2P2O5
(3)待錐形瓶冷卻到室溫后,打開彈簧夾,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注射器中的水自動噴射出來,當還剩約4ml時停止下流.導致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原因是白磷燃燒消耗了氧氣,瓶內(nèi)壓強減小,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占空氣的$\frac{1}{5}$.
【得出結(jié)論】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frac{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化學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下列對某一主題知識歸納有錯誤的一組是( 。
A.生活常識B.健康問題
用洗潔精去除油污
用生石灰作干燥劑
用Al(OH)3治療胃酸過多
用亞硝酸鈉做調(diào)味品
C.安全問題D.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氫氣制取時要避免火種
加熱液體時試管口不能對著人
用波爾多液殺菌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8.某元素R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a,其固體單質(zhì)0.2ag與4.8g氧氣完全化合生成RxOy,則x、y的數(shù)值分別是( 。
A.1、2B.2、3C.3、4D.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中國嫦娥探月工程計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期工程為“繞”,即繞月探測;二期工程為“落”,即實施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察;三期工程為“回”,即實現(xiàn)月球樣品采樣后自動返回.請回答下列問題:
(1)火箭將“嫦娥二號”送入太空時,需要推進劑提供動力.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是一對常用的火箭推進劑組合,兩者反應生成三種大氣中本來就存在且沒有污染的物質(zhì).試寫出這三種生成物的化學式:N2、CO2、H2O.
(2)探測月壤是探月工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因為月壤中蘊藏著豐富的“氦-3(He-3)”.中國探月計劃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約有100萬噸~500萬噸之多,可供人類上萬年的能源需求”.請回答:
①下列有關“氦-3”、“氦-4”原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D(填字母編號).
A、它們互為同位素                B、它們都屬氦元素的原子
C、它們的質(zhì)子數(shù)與核電荷數(shù)相等 D、它們的化學性質(zhì)不同
②“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核聚變材料,其發(fā)生的“核聚變”是化學反應嗎?不是(選填“是”或“不是”).
(3)研究認為,月球上的氦-3主要來自太陽噴射出來的高速粒子流--太陽風.太陽風中含有4%的氦,其中氦-3和氦-4的比例為5:10000.據(jù)估計地球土壤中的氦-3只有1噸左右,試分析地球表面氦-3如此之少的原因?核聚變消耗了氦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金屬鋁是世界上僅次于鋼鐵的第二重要金屬,由于鋁具有密度小、導電導熱性好,易于機械加工及其他許多優(yōu)良性能,因而廣泛應用于國民經(jīng)濟各部門.福建省有豐富的鋁土礦,擬用鋁土礦(主要成分Al2O3,還有少量Fe2O3,SiO2)為原料冶煉鋁,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1)通過上述材料得知,鋁具有的物理性質(zhì)有密度小、導電導熱性好,易于機械加工.
(2)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chǎn)和使用鐵器,但鋁的利用要比鐵晚得多,其主要原因是鋁比鐵活潑.
(3)已知上述反應②中生成氫氧化鐵沉淀是發(fā)生了復分解反應,請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FeCl3+3NaOH=Fe(OH)3↓+3NaCl.
(4)已知上述反應⑤為分解反應,另一產(chǎn)物是氣體單質(zhì),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Al2O3$\frac{\underline{\;通電\;}}{\;}$4Al+3O2↑.
(5)鋁土礦中的Fe2O3在工業(yè)上常利用一氧化碳來還原冶煉出金屬鐵,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溫\;}}{\;}$2Fe+3CO2
(6)金屬資源十分有限,而且不能再生,保護金屬資源的一種有效途徑是防止金屬的腐蝕,要防止鐵生銹的措
施有噴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