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某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模擬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先生發(fā)明的“聯合制堿法”(即“侯氏制堿法”),其原理是向氨化的飽和氯化鈉溶液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從溶液中析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Cl+CO2+NH3+H2O=NH4Cl+NaHCO3.該方法不但可以制得純堿(將NaHCO3進一步處理即可得到純堿),還得到優(yōu)質氮肥氯化氨.
試通過計算回答下列問題:
(1)氯化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計算結果保留0.1%)
(2)實驗中得到碳酸氫鈉8.4g,求參加反應的氨氣質量為多少?
(3)課外活動小組為了這次模擬實驗,準備了8.8g二氧化碳,制取這些二氧化碳需要消耗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的質量為多少?
分析:(1)氯化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氮的相對原子質量×氮原子個數
氯化銨的相對分子質量
×100
%
(2)利用題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根據碳酸氫鈉的質量求出氨氣的質量.
(3)利用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求出所需鹽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再根據溶液的質量=
溶質的質量
溶質的質量分數
求出所需稀鹽酸的質量.
解答:解:(1)氯化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
14
14+4+35.5
×100
%=26.2% 故答案為:26.2%
(2)設參加反應氨氣的質量為x
NaCl+CO2+H2O+NH3=NaHCO3↓+NH4Cl
             17   84
             X    8.4g
  
17
84
=
x
8.4g

      x=1.7g
答:參加反應氨氣的質量為1.7g.
(3)設消耗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的質量為y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10%y           8.8g
    
73
44
=
10%y
8.8g

        y=146g
答:消耗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的質量為146g.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利用化學式和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利用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首先必須弄懂題意,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步驟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實驗室有一瓶濃氯化鋇溶液,瓶上標簽內容如圖所示,請你根據標簽上提供的數據解答下列問題.我市某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測定RCl和R2S04形成混合物的百分組成時(R代表某金屬元素).進行了以下實驗.
(1)用50ml該濃溶液可以配制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鋇溶液
 
g.
(2)利用剛配制好的氯化鋇溶液測定RCl和R2S04混合物的百分組成:取5g混合物溶解在20g水中,再加入剛配好的溶液20.8g混合至恰好完全反應后過濾,得到一定質量的固體.
①題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②利用已知條件求解理論上生成固體(x)的比例式為
 

③已知R原子核外有三個電子層,則R的元素符號是
 

④原混合物中RCl的質量分數為
 

⑤向反應后所得溶液中加入51.53g水,則此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遇到一口干涸的深井,小明同學提出用三個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后,才能決定是否下去考察.否則,下去考察極有可能導致窒息死亡.小明同學提出的三種方法可能是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1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湖南衡陽卷)化學 題型:填空題

(2011年·衡陽)某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模擬我國化工專家侯德榜先生發(fā)明的“聯合制堿法”(即“侯氏制堿法”),其原理是向氨化的飽和氯化鈉溶液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使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從溶液中析出,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Cl+CO2+NH3+H2O=NH4CI+NaHCO3。該方法不但可以制得純堿(將NaHCO3進一步處理即可得到純堿),還得到優(yōu)質氮肥氯化氨。
試通過計算回答下列問題:
⑴氯化氨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_________(計算結果保留0.1%)
⑵實驗中得到碳酸氫鈉8.4g,求參加反應的氨氣質量為多少?
⑶課外活動小組為了這次模擬實驗,準備了8.8g二氧化碳,制取這些二氧化碳需要消耗質量分數為10%的稀鹽酸的質量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中學課外活動小組在實驗室測定一包由氯化鈉和硫酸鈉組成混合物的組分質量分數,進行了如下實驗;稱取10g混合物全部溶于水,將得到的溶液分成四等份,然后分別加入一定質量未知質量分數的氯化鋇溶液。實驗數據如下表:

請計算:

(1)加入的未知BaC12 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2)原混合物中硫酸鈉的質量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