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海洋是人類的巨大資源寶庫,試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⑴海水淡化: 下圖為太陽能海水淡化裝置。
①該海水淡化過程,相當于實驗室中的______(填“蒸發(fā)”或“蒸餾”)。
②下列分離混合物的常用方法中,原理與上述方法相同的是______(填序號)。
A.過濾法凈化水 B.工業(yè)法制氧氣 C.活性炭吸附
⑵海水制鎂: 下圖是由海水制備金屬鎂的工業(yè)流程:
涉及的主要步驟有:①電解熔融的氯化鎂 ②加石灰乳 ③加鹽酸 ④過濾 ⑤蒸發(fā)結晶,其先后順序正確的是(_______)。
A.②④③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②③④⑤① D.③②④①⑤
⑶海水曬鹽: 所得粗鹽中常含有泥沙等難溶性雜質,可通過溶解、過濾、__________等操作去除。這樣得到的食鹽晶體中仍含有可溶性雜質CaCl2,工業(yè)上選用試劑______________對其進行除雜。
⑷海水制“堿”: 1926年,我國著名化學家___________創(chuàng)立了侯氏制堿法,以食鹽為主要原料制取純堿。生產過程中,先向飽和食鹽水中通氨氣,再通二氧化碳,涉及的反應原理如下:
NaCl + NH3 + CO2 + H2O ═ NaHCO3 + NH4Cl , 2NaHCO3 △ Na2CO3 + H2O + CO2↑
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向飽和食鹽水中先通氨氣,再通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純堿在生活生產中用途廣泛。試寫出工業(yè)上利用純堿與熟石灰反應制取燒堿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答案】 蒸餾 B A 蒸發(fā)結晶 碳酸鈉 / Na2CO3(溶液) 侯德榜 氨鹽水呈堿性且濃度大,更易吸收反應掉酸性氣體CO2,提高產率。 Na2CO3 + Ca(OH)2 2NaOH + CaCO3↓
【解析】(1)①該海水淡化過程,相當于實驗室中的蒸餾;②A.過濾法凈化水是將固體和液體分離的過程,不相同,錯誤; B.工業(yè)法制氧氣是利用液氧和液氮的沸點不同將氧氣和氮氣分離,原理相同,正確; C.活性炭吸附是將上述或異味吸附到活性炭內,不相同,錯誤。故選B。
(2)該步驟中首先向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氫氧化鈣,將海水中的含鎂化合物轉化為氫氧化鎂沉淀,并進行過濾,后加入稀鹽酸,將氫氧化鎂轉化為氯化鎂,蒸發(fā)結晶得到氯化鎂固體,故進行電解熔融的氯化鎂,故選A;
(3)除去粗鹽中的雜質可以用溶解、過濾、蒸發(fā)結晶;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的氯化鈣,可以用適量的碳酸鈉除去;
⑷1926年,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創(chuàng)立了侯氏制堿法;①向飽和食鹽水中先通氨氣,再通二氧化碳的原因是氨鹽水呈堿性且濃度大,更易吸收反應掉酸性氣體CO2,提高產率。
②純堿與熟石灰反應生成氫氧化鈉與碳酸鈣,反應方程式為Na2CO3 + Ca(OH)2= 2NaOH + CaCO3↓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熟石灰中和一定量的鹽酸時,溶液的pH與加入的熟石灰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當加入熟石灰mg時,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_。若改用7.4g氫氧化鈉與相同量鹽酸反應,所得溶液的pH_________7。(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被稱為“生命之源”的水(H2O)和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雙氧水(H2O2),通常情況下均為無色液體。在化學實驗開放日,實驗小組的同學用下面的方法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請?zhí)顚懹嘘P內容
(1)B試管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驗證B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寫出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和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①將等體積的兩種無色液體分別加入A、B兩個試管中。 ②分別向A、B兩試管中同時加入等質量(少量)的二氧化錳,觀察現象。 | A試管中無明顯現象 B試管中有氣泡產生 | A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 _______________; B試管中的無色液體是: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像能正確表示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 一定量紅磷在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中燃燒
B. 兩份等質量的KClO3在有、無MnO2的情況下加熱
C. 等質量的Fe粉和Zn粉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足量稀硫酸
D. 盛有濃鹽酸的試劑瓶未蓋瓶塞,濃鹽酸長時間露置于空氣中(不考慮水分的蒸發(f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所示為實驗室中常見的氣體制備、干燥、收集和性質實驗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 試根據題目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⑴小慶同學以石灰石和稀鹽酸為原料,在實驗室欲制備并收集一瓶干燥、純凈的CO2氣體。他按照要求設計了實驗裝置,連接儀器并檢驗裝置的氣密性,制取氣體。(提示:揮發(fā)出的少量HCl氣體可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吸收)。
①他所選儀器的連接順序應為____________(填寫儀器序號字母)。
②裝置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證明CO2已收集滿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穎同學欲用CO氣體測定某氧化鐵樣品中所含Fe2O3的質量分數(假設雜質不揮發(fā),也不發(fā)生反應),儀器的連接順序為: 一氧化碳 → C → F → 燃著的酒精燈 。
①裝置C處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該裝置中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___________。
②若一氧化碳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則通過測量反應前后裝置F的增重,來測算氧化鐵樣品中所含Fe2O3的質量分數,則測算結果將_________(填“偏小”、“偏大”、“不受影響”之一)。
③若實驗過程中不進行尾氣處理,逸出的CO氣體會危害人身安全,并污染空氣。下列有關煤氣(主要成分CO)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A.在有煤炭爐的室內放置一盆水,可防止煤氣中毒
B.發(fā)現室內有人煤氣中毒時,應立即開燈檢查并用手機打急救電話
C.發(fā)現有人煤氣輕微中毒時,應速將病人移到通風良好、空氣新鮮的地方
D.點燃一氧化碳氣體前,必須先檢驗其純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用語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試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題
(1)寫出化學符號或化學符號所表示的意義:
①2個亞鐵離子________;②3O2____________.
(2)用化學式填空:
①最簡單的有機物________;②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________.
(3)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更有助于了解物質組成及變化的本質.如圖表示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的微觀過程,該反應的本質是_______結合生成水.請寫出一個與上述反應本質相同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純堿和石灰石為原料制備燒堿的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下列物質中均能與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發(fā)生反應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序號)。
A.水 B.鹽酸 C.二氧化碳
(2)步驟①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_____反應。
(3)如果要檢驗上述產品中的燒堿溶液里是否含有純堿,可用的試劑為_________(填一種試劑的化學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測定某黃銅(銅、鋅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稱取32.5g該黃銅粉末放入燒杯中,再向燒杯內加入200g稀硫酸(足量),每隔10分鐘測燒杯內(不含燒杯)剩余物質的質量,測得數據如表:
加入稀硫酸后10分鐘 | 加入稀硫酸后20分鐘 | 加入稀硫酸后 | 加入稀硫酸后40分鐘 | 加入稀硫酸后50分鐘 |
232.4g | 232.3g | 232.2g | 232.1g | 232.1g |
(1)完全反應后生成氫氣的質量為______g.
(2)計算該黃銅中銅的質量分數為________(寫出計算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 年 1 月 29 日《科技日報》報道:科學家首次將從空氣捕獲的二氧化碳用氫氣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其轉化為甲醇,同時有水生成。該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的微觀示意圖和反應前后質量如下圖所示。
(1)此反應中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質序號)。
(2)通過此反應的微觀示意圖,我們可獲得有關化學知識:例如①化學反應前后,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請你再舉一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同學在計算X,Y,Z的數值時,列出了下列等式,其中正確的是(_______)
A. X+Y+Z=122 B. Y+Z=100 C.(100-X):Y=3:16 D (100-X):(Z-10)=2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