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題目】結合圖中KNO3NaCl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20℃時,向100g水中加入20gKNO3,形成的是KNO3_______(填飽和不飽和)溶液;

2)將60℃KNO3的飽和溶液,變?yōu)?/span>60℃時不飽和溶液,應采取的方法為_______

3KNO3固體中混有少量NaCl,要提純KNO3,可在較高溫度時制成飽和溶液,然后_________。

【答案】不飽和 60℃ 降溫結晶

【解析】

1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30g100g水中最多溶解30g硝酸鉀固體,向100g水中加入20gKNO3,形成的是KNO3的不飽和溶液;

2)將60℃KNO3的飽和溶液,變?yōu)?/span>60℃時不飽和溶液,應采取增加溶劑的方法:加入60℃水;

3)硝酸鉀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KNO3固體中混有少量NaCl,要提純KNO3,可在較高溫度時制成飽和溶液,然后降溫結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數形結合能對化學反應進行定量描述,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A.鎂在裝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內燃燒

B.等質量的碳酸鈣與足量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反應

C.加熱一定質量的石灰石

D.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氧氣,一份加入二氧化錳,一份不加入二氧化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yōu)榱髓b別實驗室中失去標簽的碳酸鈉和氫氧化鈉兩瓶無色溶液,分別給兩瓶溶液貼上標簽AB ,然后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幾種實驗方案。

1)同學們在按照方案丙進行實驗時,發(fā)現(xiàn)B溶液中出現(xiàn)了渾濁,由此得出結論A溶液是_____溶液。

2)同學們在按照方案乙進行實驗時,A溶液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B溶液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

3)同學們按照方案甲進行實驗,實驗結束后,將兩支試管中的廢液倒人同一個干凈的燒杯中,看到廢液渾濁明顯增多,就對廢液進行了過濾,同學們對濾液的成分又進行了探究。

[提出問題]濾液中除水外還含有哪些物質?

[提出猜想]①氫氧化鈉、氯化鈉

②氫氧化鈉、氯化鈉和碳酸鈉

③氫氧化鈉、氯化鈉和氯化鋇

[實驗設計]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a.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_____。

溶液變紅

濾液顯堿性

b.另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足量稀鹽酸

無明顯現(xiàn)象

猜想②不正確

c.另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滴加少量硫酸鈉溶液

_____。

猜想③正確

[實驗反思]

1)老師看過同學們的探究步驟后說步驟b中的稀鹽酸還可以用_____來代替,同樣可以達到實驗目的。

2)在分析化學反應后所得物質的成分時,除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考慮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班同學為了探究稀硫酸的化學性質,做了以下實驗,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A中,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硫酸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開始時試管中溶液為無色,氫氧化鈉過量后,溶液變?yōu)榧t色,此現(xiàn)象可以體現(xiàn)稀硫酸的化學性質是_____。

2)實驗B中先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

3)實驗C中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

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A、C試管中過濾后的溶液倒人廢液缸中,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經過濾,得到無色濾液D。為了探究無色濾液D的溶質成分,同學們再次設計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_____。

濾液中不含HCl

②另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_____。

有白色沉淀產生

濾液中含有硫酸鈉

[得出結論]由上述實驗步驟可知,濾液D中的溶質成分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請根據圖示回答相關問題:

A.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

B.蒸發(fā)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D.CO還原氧化鐵

1A圖實驗的結論是_____

2B圖中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_____。

3C圖中的實驗操作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

4D圖中實驗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包白色固體粉末可能含有CuSO4、CaCO3BaCl2、MgSO4、NaOH中的一種或幾種,為探究其組成,進行如下實驗,分析實驗過程,回答問題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__

2)寫出產生白色沉淀b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

3)綜合分析,無色溶液B中的溶質成分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面的科普材料。

金屬是具有光澤、富有延展性、能夠導電、導熱等性質的物質。地球上的金屬資源廣泛地存在于地殼和海洋中,除少數很不活潑的金屬有單質形式存在外,其余均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在日常生活中合金的應用較為廣泛。

從含有金屬元素并有開采價值的礦石中提煉金屬的過程稱為金屬的冶煉。冶煉金屬有多種方法,常見的方法是利用一氧化碳或碳等還原劑將金屬從其金屬氧化物中還原出來,例如鐵銅等;對于活潑金屬,則要采用電解的方法進行冶煉,例如鎂、鋁等。

金屬鈦因為具有神奇的性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鈦是一種銀白色金屬,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加熱時能與O2N2等非金屬單質發(fā)生反應。在常溫下,鈦表面易生成一層極薄且致密的氧化物保護膜,可以抵抗強酸甚至王水的腐蝕。鈦的硬度與鋼鐵差不多,而它的重量幾乎只有同體積鋼鐵的一半。鈦和鈦合金無毒且與人體組織有很好的相容性,所以在醫(yī)療方面應用廣泛。目前大規(guī)模生產金屬鈦的方法是:先將金紅石(主要成分為TiO2)和炭粉的混合物在高溫條件下通入Cl2 制得TiCI4和一種可燃性氣體,然后在氬氣的環(huán)境中,用過量的Mg在高溫條件下與TiCl4反應制得金屬鈦。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黃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

2)寫出金屬鈦的一條物理性質_____________________

3)鈦可以抵抗強酸甚至王水的腐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業(yè)上用赤鐵礦冶煉鐵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將一定量的鎂粉和鋅粉加入AgNO3CuNO32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若濾液為藍色時,則濾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質為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則濾渣的組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種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實驗室里,老師給同學們提供了下列儀器和氯酸鉀、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溶液三種藥品及玻璃片、火柴和棉花。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利用上述部分儀器和藥品可制取氧氣,則發(fā)生反應的符號表達式為_____。

2)實驗時要先檢査裝置的氣密性,確定裝置不漏氣后,拔開橡膠塞,在試管中裝入少量藥品,_____,用帶有導管的橡膠塞塞緊管口,_____固定在鐵架臺上。加熱過程中,試管內氣體壓強_____外界大氣壓,在壓強差的作用下收集到氧氣。若要完成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排水法收集氧氣時,集氣瓶中要_____。

3)將實驗裝置圖補充完整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節(jié)實驗課上,某興趣小組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展開了探究。

1)按下表進行實驗,取等質量的大理石加入足量酸中(雜質不與酸反應),產生的CO2體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實驗編號

藥品

塊狀大理石、10%稀硫酸

塊狀大理石、7%稀鹽酸

大理石粉末、7%稀鹽酸

圖中丙對應實驗______(填實驗編號)。對比甲和乙可以看出,影響化學反應快慢的因素之一是______。確定用乙對應的藥品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

2)用乙對應的藥品制取二氧化碳,當觀察不到氣泡產生時發(fā)現(xiàn)固體仍有剩余,小明對此展開探究(雜質不溶于水且不與酸反應)。

(提出問題)不再產生氣泡的原因是什么?

(查閱資料)紫色石蕊是一種酸堿指示劑,在酸性溶液中會變成紅色,在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一:反應后溶液中無鹽酸;

猜想二:剩余固體中無碳酸鈣。

(實驗探究一)反應后溶液中是否有鹽酸?

小麗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觀察到______,說明反應后溶液顯_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

小明認為小麗的實驗不嚴謹,還應考慮生成物對溶液酸堿性的影響,于是補充了如下兩個實驗:

實驗A:配制______(填物質名稱或化學式)溶液,并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不變色。實驗B:在試管中加入適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續(xù)通入CO2,溶液變?yōu)?/span>______色。

小華認為小明的實驗也不夠嚴謹,并再次改進實驗,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反應后的溶液中有鹽酸,猜想一不成立。

(注意:若答對以下小題獎勵4分,化學試卷總分不超過60分。)

(實驗探究二)請設計實驗,探究反應后的剩余固體中是否有碳酸鈣?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_____

______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