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Ⅰ、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
根據提供的數據可以計算精鹽的產率;
(2 )最初所取粗鹽的質量、剩余粗鹽的質量(以此運用差量法得出溶解的粗鹽的質量),以及所得精鹽的質量,因此整個實驗中至少要進行3次稱量;
(3)從海水中獲得的粗鹽,經過上述實驗能夠除去不溶性雜質,得到的精鹽中還含有可溶性雜質,屬于混合物;
Ⅱ、加入氯化鋇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樣品中不含有硫酸鈉,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沉淀,說明樣品中含有氯化鎂,加入的A溶液是碳酸鈉溶液,加入碳酸鈉溶液后得到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鋇,可能含有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鈣,加入的B溶液是稀鹽酸,稀鹽酸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能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解答 解:Ⅰ(1)③從溶解度的角度分析,實驗中不采用降低溶液溫度的方法得到精鹽的依據是: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變化影響較小,相同情況下降溫析出的晶體比較少.
故填: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的變化影響較。
④精鹽的產率為:$\frac{3.2g}{5g-1.2g}$×100%=84.2%,
故填:84.2%.
(2)需要稱量的數據有:最初所取粗鹽的質量、剩余粗鹽的質量(以此運用差量法得出溶解的粗鹽的質量),以及所得精鹽的質量,因此,最少需要3次稱量.
故填:3.
(3)精鹽中除了食鹽,還有可溶性雜質,所以得到的精鹽屬于混合物.
故填:混合物.
Ⅱ(1)加入氯化鋇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說明樣品中不含有硫酸鈉,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產生沉淀,說明樣品中含有氯化鎂,因此混合物甲中一定有的成分是氯化鈉、氯化鋇、氯化鎂.
故填:.
(2)加入碳酸鈉溶液后得到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鋇,可能含有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的碳酸鈣,因此白色固體中一定有的成分為碳酸鋇.
故填:碳酸鋇.
(3 )加入的B溶液是稀鹽酸,稀鹽酸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能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能夠觀察到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后產生氣泡.
故填:開始無明顯現(xiàn)象,后產生氣泡.
點評 本題考查粗鹽提純食鹽等知識,熟練掌握操作的步驟及實驗的注意事項是解題的關鍵,屬于基礎性的考查,難度不大.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溫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13.3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產生黃白色光亮火焰 | |
B. | 蠟燭的火焰分層,外焰最為明亮 | |
C. | 蠟燭燃燒時,部分蠟燭受熱熔化 | |
D. | 蠟燭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 B. | 稀鹽酸除鐵銹 | ||
C. | 濃H2SO4用作干燥劑 | D. | 燒堿吸收SO2減少空氣污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化學與生活 | B.化學與健康 |
①除銹跡-用醋酸 ②去餐具油污-用洗潔精乳化 ③硬水軟化-用肥皂水 ④去手上油漬-用汽油溶解 | ①人體缺乏維生素C-引起夜盲癥 ②人體攝入過量食鹽-引起高血壓 ③人體缺鐵-引起貧血 ④不能用甲醛的水溶液浸泡海產品保鮮 |
C.化學中常見的“三” | D.化學概念中的不一定 |
①工業(yè)上的三大化石 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②三大合成材料-合金、合成纖維、合成橡膠 ③三種還原性物質-碳、氫氣、一氧化碳 ④構成原子的三種粒子-質子、中子、電子 | ①酸溶液通常呈酸性,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 ②中和反應一定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 ③氧化物一定由兩種元素組成,但由兩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氧化物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t1℃時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含有溶質的質量相等 | |
B. | t2℃時a的溶解度大于b | |
C. | t2℃時,a的不飽和溶液通過蒸發(fā)溶劑或增加a物質可變成飽和 | |
D. | 當a中含有少量b時,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提純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