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14.下列發(fā)生物理變化的是(  )
A.鮮牛奶變質B.石灰水表面出現一層白膜
C.稀有氣體通電發(fā)光D.動植物呼吸

分析 化學變化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是否生成新物質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解答 解:A、鮮牛奶變質的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B、石灰水表面出現一層白膜是有新物質碳酸鈣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稀有氣體通電發(fā)光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動植物呼吸的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故選C.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4.鹽的應用在生產活動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海水曬鹽是通過蒸發(fā)溶劑(填“蒸發(fā)溶劑”或“冷卻熱的飽和溶液”)的方法獲得粗鹽.
(2)粗鹽中常含有不溶性雜質而需要提純.實驗室常用如圖1所示裝置進行粗鹽提純,該提純的方法是過濾,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為檢驗提純后所得氯化鈉固體中是否含有可溶性雜質氯化鎂,小明取少許固體,配制成溶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觀察到有白色沉淀產生,他推斷含有氯化鎂.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OH+MgCl2=Mg(OH)2↓+2NaCl.
(4)小強同學按如圖2所示步驟依次操作配制15%的氯化鈉溶液50g.
①圖2中操作錯誤的步驟是AB(填字母),若圖2A中砝碼的質量為7g,游碼為0.5g,則小明稱得的氯化鈉質量實際為6.5g;
②圖2中的錯誤操作糾正后,所配制氯化鈉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仍然偏小,其原因可能有ABD.
A.氯化鈉固體不純
B.稱量時,砝碼端忘墊質量相同的紙片
C.裝瓶時,有少量溶液灑出
D.稱好的氯化鈉倒入燒杯時有少量灑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5.氯化鈉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某氯化鈉樣品中除含氯化鈉外,還含有少量的CaCl2和MgCl2以及不溶性雜質.以下是提純該樣品的操作流程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生成沉淀II的化學方程式是CaCl2+Na2CO3=2NaCl+CaCO3↓、2NaOH+MgCl2=Mg(OH)2↓+2NaCl.
(2)Y溶液中溶質的化學式是HCl.
(3)如果加入Y溶液時操作失誤導致Y溶液過量,在不用指示劑的情況下可加入過量的物質A調節(jié)至pH=7.則A物質的主要成分的化學式為Na2C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2HCl=2NaCl+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2.根據圖中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t1℃時,a、b、c三種物質的溶解度由大到小順序是b>a=c.
(2)t2℃時,30g a物質加入到50g水中不斷攪拌,能形成80g溶液嗎?不能(填“能”或“不能”),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33.3%.
(3)將t2℃時的a、b、c三種物質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時,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最小的是c.
(4)若b物質中混有少量的a,要提純b物質一般采用蒸發(fā)結晶方法.
(5)關于P點的含義的理解正確的是AB
A.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解度相等
B.t1℃時a、c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相等
C.t1℃時a、c兩種物質的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相等
D.t1℃時a、c兩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9.潛水員使用的供氧裝置是用過氧化鈉(Na2O2)和呼出的CO2反應來制取氧氣提供呼吸.某實驗小組為驗證這一原理,進行了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在常溫常壓下過氧化鈉是淡黃色固體,在不需要加熱的情況下能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氧氣.
【設計裝置】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探究,B裝置中盛裝NaOH溶液.
【實驗過程】向裝置A中通入足量CO2氣體,觀察到A瓶中的淡黃色固體逐漸變?yōu)榘咨勰,同時見到B、C裝置中有氣泡出現.
【實驗分析】
(1)為驗證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氧氣,實驗小組采用的驗證方法是用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放在尖嘴管口,若發(fā)現木條復燃,則說明反應生成了氧氣;
(2)裝置C中濃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氧氣,這是根據濃硫酸具有吸水性的原理;
(3)寫出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
【實驗結論】
(4)實驗證明:Na2O2和CO2在不需要加熱的情況下反應可得到氧氣.通過探究同學們認為:在實驗室不用加熱的方法,用氣體也可制得氧氣.按你在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經驗,你采用的方法是: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用一個化學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用來測定空氣成分的方法很多,圖1所示的是用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測定方法.

實驗過程是:
第一步:將集氣瓶容積劃分為五等份,并做好標記.
第二步:點燃燃燒匙內的紅磷,伸入集氣瓶中并把塞子塞緊.
第三步:待紅磷熄滅并冷卻后,打開彈簧夾,發(fā)現水被吸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約為集氣瓶總容積的五分之一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集氣瓶中剩余的氣體主要是氮氣
(2)實驗完畢,若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frac{1}{5}$,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
紅磷過少.(答一條)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超過總容積的$\frac{1}{5}$,你認為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實驗前未將橡膠管夾緊.(答一條)
(3)某同學對實驗進行反思后,提出了改進方法(如圖2所示 ),你認為改進后的優(yōu)點是:不用在瓶外點燃紅磷,不會因插入不迅速而發(fā)生瓶內外氣體交換,使測量不準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某實驗小組欲證明氧化銅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稱取1.6 g膽礬晶體,研細后加入10 mL蒸餾水溶解;
②將足量的NaOH溶液與上述溶液充分反應,生成藍色沉淀,濾后洗滌沉淀;
③將所得沉淀轉移到坩堝中,均勻緩慢加熱至完全變?yōu)楹谏,研細備用?
④按如表中的質量混合好固體后,在相同條件下加熱,并與MnO2的催化效果作比較,實驗時間均以生成50 mL氣體為準(見圖甲),其他可能影Ⅱ向實驗的因素均忽略.
編號KClO3質量(g)其他物質質量(g)待測數據
12.0
22.0CuO 0.5
32.0MnO2 0.5
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實驗步驟中需要使用玻璃棒的是①②③(填序號).
(2)表格中的“待測數據”是指生成5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
(3)為了較準確地測量氣體體積,在讀取反應前后量氣管中液面的讀數的過程中,應注意ad(填字母編號).
a.視線與凹液面最低處相平
b.讀數前不能移動量氣管和水準管
c.保持水準管靜止,待水準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時,立刻讀數
d.讀數前應上下移動水準管,待兩管內液面相平再讀數
(4)若50 mL量氣管中液面的位置如圖乙所示,A與B 刻度間相差1 mL,刻度A為20,則此時氣體體積的讀數為20.8.
(5)如果要進一步探究CuO在反應中是否起到催化作用,請完成后續(xù)實驗.(提示:可從催化劑的概念完 成實驗)
實驗步驟設計這一步驟的目的
以上實驗表明,加入CuO后產生O2的速率比未加入時快得多CuO能加快KClO3的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取用液體藥品時,操作正確的是( 。
A.手持試管,應垂直拿穩(wěn)
B.手拿試劑瓶,標簽向外,以防腐蝕標簽
C.試劑瓶口不要緊貼試管口,以防污染
D.把試劑瓶塞拿下,倒放在桌面,用完立即將瓶塞蓋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4.將宏觀、微觀及化學符號聯系在一起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A、B、C、D表示四種物質,其微觀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微觀角度看,B圖表示NH3(填化學符號);
從宏觀角度看,圖中表示混合物的是CD(填字母序號);
(2)在一定的條件下,A和B能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E和F,F為空氣中體積分數最大的氣體,其微觀示意圖如圖2所示:
則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NH3+3O2$\frac{\underline{\;一定條件\;}}{\;}$6H2O+2N2;
在A、B、E、F中屬于氧化物的是水(寫名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