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甲、乙兩種物質(不含結晶水)的溶解度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且均為30g
B.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C.t1°C時,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3:7
D.將t2°C150g甲的飽和溶液降溫到t1°C,有20g固體析出
【答案】D
【解析】
根據(jù)固體的溶解度曲線可以:①查出某物質在一定溫度下的溶解度,從而確定物質的溶解性,②比較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的溶解度大小,從而判斷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的大小,③判斷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的變化情況,從而判斷通過降溫結晶還是蒸發(fā)結晶的方法達到提純物質的目的。
A、在說明物質的溶解度時,需要指明溫度,故A錯誤,不符合題意。
B、通過分析溶解度曲線可知,甲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故B錯誤,不符合題意。
C、t1℃時,乙物質的溶解度是30g,所以乙的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30g:100g=3:10,故C錯誤,不符合題意。
D、t2℃時。甲物質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甲的飽和溶液中含有溶質50g,降溫到t1℃,溶解度為30g,所以有20g固體析出,故D正確,符合題意。
故選:D。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稀溶液溶質可能是 NaNO3、HCl、H2SO4,CuCl2 中的一種或幾種向該溶液中 滴加 Ba(OH)2 溶液,產生沉淀的質量(y)與加入 Ba(OH)2 溶液質量(x) 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溶質組成的說法正確的是( )
A.H2SO4 和 CuCl2 一定有,HCl 一定無,可能有 NaNO3
B.HCl、CuCl2 一定有,H2SO4 一定無,可能有 NaNO3
C.HCl、CuCl2、NaNO3 一定有,H2SO4 一定無
D.CuCl2 一定有,HCl、H2SO4 可能有,可能有 Na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有如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xiàn),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下列各組物質按照甲、乙、丙的順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C、CO、CO2 B. H2O2、H2O、O2
C. KOH、K2CO3、KNO3 D. Fe2O3、FeCl3、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某工業(yè)廢棄固體(成分為Cu2S和FeS2)制備硫酸銅溶液和硫酸亞鐵晶體,流程如圖所示。(已知:①固體B含有氧化銅、氧化鐵 ②鐵能與硫酸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
(1)操作I是_____,為了提高廢棄固體的反應速率,除將固體粉碎、提高溫度外,還可以采取的具體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寫一條)。
(2)加入過量X發(fā)生反應的一個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溶液C中的溶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學式表示)。
(4)試劑y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為實驗室中常見氣體制備、凈化、干燥、收集和進行實驗探究的部分儀器(組裝實驗裝置時,可重復選擇儀器),某化學小組的同學欲利用其進行下列各實驗。
(1)以過氧化氫溶液為原料(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在實驗室中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氣,按照要求設計實驗裝置,連接儀器,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①用上述方法制取氧氣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
②所選裝置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___(從左到右填寫裝置序號字母)。
③關于“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___________(填“A”“B”“C”“D”之一)。
A裝入藥品前,要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B用排水法收集 O2 時,導管口冒出氣泡,立即收集
C做鐵絲燃燒的實驗前,需要在集氣瓶底預留少量水或細沙
D實驗結束后回收二氧化錳,發(fā)現(xiàn)二氧化錳的質量與反應前相比沒有變化
(2)某赤鐵礦的試樣(主要含 Fe2O3,雜質不和 CO 反應),用一氧化碳氣體(含水蒸氣)測定試樣中氧化鐵的質量,所選儀器按“混合氣體→A1→D→C→A2”的順序連接(A1、A2 為濃硫酸洗氣瓶,實驗前檢查裝置氣密性,假設所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都充分反應)。反應前 C 中溶液 100g,反應后 C 中溶液變?yōu)?/span> 106.6g。
①試樣中含有 Fe2O3________________g。
②從環(huán)保角度考慮,該實驗方案設計還存在不完善之處,你的具體改進方案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水”可從多角度展開。
(1)水的電解
①宏觀現(xiàn)象:按圖所示裝置,通電一段時間后,試管A、B中產生氣體的體積比約為___;
②微觀分析:該反應中發(fā)生分解的微粒名稱是_____。
③結論:水由__組成;
(2)水的性質將黃豆粒大小的金屬鉀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生成H2;在反應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3)水的用途
①碘與鋅在常溫下反應速度很慢,若滴入幾滴水則反應劇烈,水在此的作用是___。
②下列實驗中,對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___(填字母)。
A a圖中的水便于觀察燒瓶內氣壓變化
B b圖中的水提供熱量
C c圖集氣瓶中的水排盡空氣且便于觀察H2何時集滿
D d圖中的水可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氣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試回答下列問題:
第一周期 | 1H | 2He | ||||||
第二周期 | 3Li | 4Be | 5B | 6C | ① | ② | 9F | 10Ne |
第三周期 | 11Na | 12Mg | ③ | 14Si | 15P | 16S | 17Cl | 18Ar |
(1)①所示元素是__________(填“金屬元素”或“非金屬元素”);
(2)②所示元素與③所示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是_____;
(3)下圖是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該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__________電子;離子符號為____________ 。
(4)下圖是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該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為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小明探究中和反應的過程,溶液的pH變化如圖4所示,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圖1溶液呈紅色
B.當圖2溶液的顏色呈紅色時,溶液中溶質種類與圖4中C點的相同
C.5 g氫氧化鈉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計算式為:
D.該實驗還可用于探究氫氧化鈉與稀鹽酸是否發(fā)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同學們用下圖所示儀器和裝置探究制取氣體的方法,請回答下列問題:
①圖中儀器 B 的名稱為_____。
②裝配 KClO3 制備O2 的發(fā)生裝置,上圖中還缺少的玻璃儀器是__________(寫名稱),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③圖中的微型裝置 F 可用于實驗室制備 H2,反應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該裝置在操作上的優(yōu)點是_______。G 是醫(yī)用輸液觀察滴液快慢的滴壺,若用它作微型的 O2 干燥裝置,則氣體應從______(填選“a”或“b”)進入,滴壺中裝的試劑是_____。
(2)實驗與探究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和內容,李明看到家里多年未用的銅制火鍋上有綠色的銹跡,他對綠色銹跡的成分和性質產生了濃厚興趣。
(查閱資料)
①綠色銹跡是堿式碳酸銅[Cu2(OH)2CO3],受熱易分解;
②無水硫酸銅為白色粉末,遇水變藍;
③堿石灰是 CaO 和NaOH 的固體混合物,NaOH 與CO2反應生成碳酸鈉固體和水;
④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藍色溶液,碳粉不與稀硫酸反應也不溶解在稀硫酸中。
(發(fā)現(xiàn)問題)
查閱資料后,該同學將少量堿式碳酸銅放入試管中加熱,發(fā)現(xiàn)試管中的固體由綠色變成黑色,同時試管壁上有無色液滴生成.
為了進一步確定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的產物,進行了如下探究:探究一: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生成的黑色固體成分.
(猜想與假設)該黑色固體可能是①碳粉;②_____;③碳和氧化銅的混合物。
(設計方案)請幫助該同學完成下述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與現(xiàn)象 | 實驗結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②正確 |
探究二: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還會生成 CO2 和H2O.
(進行實驗)選擇如下圖所示裝置進行驗證
步驟一:連接A 和 B,打開活塞,通入一段時間的空氣;
步驟二:點燃酒精燈,依次連接裝置 A→B→_____→_____(填“C”,“D”);步驟三:點燃酒精燈,觀察到明顯現(xiàn)象后,停止加熱。
(解釋與結論)
①當觀察到_____,說明堿式碳酸銅受熱分解生成了 CO2 和H2O,寫出裝置 C 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
②寫出 Cu2(OH)2CO3 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
(反思與評價)
上述裝置中A 的作用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