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集氣瓶盛有空氣,現(xiàn)要除去其中的氧氣得到氮氣,可用下列物質(zhì)中的哪種物質(zhì)在集氣瓶中燃燒

A細鐵絲 B紅磷 C硫磺 D蠟燭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A、細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故無法除去空氣中的氧氣得到氮氣,錯誤,B、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五氧化二磷正確,C硫磺燃燒生成二氧化硫氣體,引入了新的氣體雜質(zhì),錯誤,D、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引入了新的氣體雜質(zhì),錯誤,故選B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成語中,主要為化學變化的是

A、鐵杵磨成針 B、死灰復燃 C、木已成舟 D、積土成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10分)在學習鹽的性質(zhì)時,某組同學將碳酸鈉溶液和一瓶標簽破損的溶液M(如圖)進行反應,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過濾后得到澄清濾液.同學們對該實驗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質(zhì)是什么?

(1)【提出猜想】該組同學認為M溶液的溶質(zhì)有兩種可能:①是 ,②是CaCl2

【收集資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設(shè)計實驗】同學們設(shè)計了如下方案并進行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取少量M溶液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

猜想①正確,碳酸鈉與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探究二 過濾后澄清濾液中會有哪些溶質(zhì)?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和Na2CO3;猜想二:_____;猜想三:NaOH

(3)【實驗驗證】同學們針對“猜想一”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取樣于試管中,滴入幾滴稀鹽酸

沒有氣體產(chǎn)生

“猜想一”不成立

他們的實驗結(jié)論是否正確? ,理由是

(4)【繼續(xù)探究】設(shè)計實驗方案確定濾液中溶質(zhì)的組成.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jié)論

分別取少量濾液于A、B兩支試管中,A中加入CaCI2溶液,B中加入 溶液

若A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B中沒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成立

“猜想三”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xiàn)有一瓶久置的標有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NaOH溶液樣品,為探究其變質(zhì)(NaOH易和空氣中的CO2反應生成Na2CO3)的相關(guān)問題,利用U形管設(shè)計如下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

(1)如圖甲所示,若此溶液變質(zhì),分別在U形管的兩端滴入HCl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時,觀察到的現(xiàn)象:a端_____________________,b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圖乙所示,取此NaOH樣品溶液20g放于U形管中,并在其中加入適量的酚酞試液,通過分液漏斗向U形管中滴入HCl溶液,當?shù)稳?0gHCl溶液時,恰好反應完全。

①滴入稀鹽酸過程中,U形管中的溶液顏色變化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恰好完全反應時,生產(chǎn)氣體0.22g,試計算該溶液中Na2CO3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guān)于二氧化硫組成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二氧化硫是由硫和氧氣這兩種單質(zhì)組成

B二氧化硫是由一個硫元素和兩個氧元素組成

C二氧化硫是由一個硫原子和兩個氧原子組成

D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變化不屬于緩慢氧化的是

A呼吸作用 B食物腐爛 C鋼鐵生銹 D火藥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專家指出,兒童若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將會影響身體發(fā)育.如圖,攝入蛋糕里的人造奶油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反式脂肪酸,其化學式是C18H34O2,對該物質(zhì)說法不正確的是

A.C18H34O2是氧化物

B.C18H34O2是化合物

C.C18H34O2是有機物

D.一個C18H34O2分子由54個原子構(gòu)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制取氧氣的方法中不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

B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

C加熱氯酸鉀制氧氣

D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制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與二氧化錳顏色一樣的是

A四氧化三鐵 B氯酸鉀 C高錳酸鉀 D氯化鉀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