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芳發(fā)現,氯酸鉀與氧化銅混合加熱,也能較快產生氧氣,于是進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劑。
【完成實驗】按下表進行實驗:測定分解溫度(分解溫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實驗編號 | 實驗藥品 | 分解溫度 |
① | KClO3 | 580℃ |
② | KClO3、MnO2(質量比1:1) | 350℃ |
③ | KClO3、CuO(質量比l:1) | 370℃ |
④ | KClO3、Fe2O3(質量比1:1) | 390℃ |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1)由實驗 與實驗④對比,證明猜想合理;
(2)實驗所用的三種金屬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3)若Fe2O3是該反應的催化劑,請寫出這個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
(4)如表是二氧化錳用量與一定質量氯酸鉀制取氧氣反應速率關系的實驗數據。
二氧化錳與氯酸鉀的質量比 | 1:40 | 1:20 | 1:10 | 1:5 | 1:3 | 1:2 |
生成1L氧氣所需的時間(s) | 124 | 79 | 50 | 54 | 75 | 93 |
①據如表可知二氧化錳與氯酸鉀的質量比為 時,反應速率最快;
②通過分析可知,在化學反應中催化劑的用量 越多越好。(填“是”或“不是”)
③二氧化錳用量過多沖淡了氯酸鉀粉末,相當于減少反應物的 ,所以反應速率受到影響。
【答案】
(1)①
(2)二氧化錳
(3)KClO3 KCl+O2
(4)1:10,不是,質量分數或濃度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和題中信息知,氯酸鉀與氧化銅混合加熱,也能較快產生氧氣,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作KClO3分解的催化劑。
【完成實驗】按下表進行實驗:測定分解溫度(分解溫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1)由實驗. ①與實驗④對比,證明猜想合理;
﹙2)實驗所用的三種金屬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二氧化錳。
(3)若Fe2O3是該反應的催化劑,這個反應的符號表達式∶ KClO3 KCl+O2 。
(4)二氧化錳用量與一定質量氯酸鉀制取氧氣反應速率關系的實驗數據。①據如表可知二氧化錳與氯酸鉀的質量比為1:10時,反應速率最快;②通過分析可知,在化學反應中催化劑的用量不是越多越好。③二氧化錳用量過多沖淡了氯酸鉀粉末,相當于減少反應物的質量分數或濃度,所以反應速率受到影響。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的相關知識,掌握催化劑(觸媒):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fā)生變化的物質.(一變兩不變)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寫出下列物質的顏色:
(1)鎂條:_________
(2)銅:___________
(3)高錳酸鉀:________
(4)稀鹽酸 :____________
(5)石墨 :________
(6)碳酸氫銨 :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儀器用途說法不恰當的是
A. 溫度計代替玻璃棒用于攪拌B. 燒杯用于較多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C. 試管用于裝配簡易氣體發(fā)生器D. 膠頭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飽和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 改變條件可使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相互轉化
B. 飽和溶液在升高溫度時,一定能繼續(xù)溶解溶質
C. 任何物質的飽和溶液,當溫度降低時,一定會析出晶體
D. 一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托盤天平稱量實際質量為27.4g的藥品,將藥品放在了右盤(托盤天平配置最小砝碼為5g,游碼可以精確到0.2g),他稱出該藥品的質量為( )
A. 27.4gB. 32.4gC. 32.6gD. 32.8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瘜W研究性學習小組通過實驗研究高爐煉鐵的化學原理,設計了如圖1實驗裝置:
(1)已知草酸(液體)分解可制取一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HCOOH═CO↑+H2O,根據該反應制取CO,A處應選用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是(如圖2,填字母序號).
(2)裝置B內所盛放的試劑是;E裝置作用為 .
(3)D裝置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4)該裝置有一個明顯的缺陷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