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確的是    
A.用于滅火B.用于人工降雨
C.供給動、植物呼吸D.制作碳酸飲料
C

試題分析:根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判斷。
A、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可用于滅火,A正確;
B、固體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華能吸收大量熱量,可用于人工降雨,B正確;
C、二氧化碳不能供給呼吸,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會使人頭暈窒息以致死亡,C錯誤;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增大壓強能溶解更多,利用這一特點可用于生產(chǎn)碳酸型飲料,D正確。故選C
點評: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zhì),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現(xiàn)有A 氮氣、B 氧氣、C 干冰、D 氫氣、E 一氧化碳等幾種氣體,請你選擇適物質(zhì)的填空(填字母編號):
(1)焊接金屬時常用于保護氣的是_______;
(2)可用作制冷劑的是             ;
(3)最清潔的燃料是          ;
(4)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6分)某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純凈、干燥的CO,并測定某氧化銅和銅的混合物中銅單質(zhì)的含量。
資料
①常溫下,甲酸(HCOOH)是無色易揮發(fā)的液體,在濃硫酸作用下易分解。
甲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HCOOHCO↑+ H2O。
②濃硫酸具有吸水性,難揮發(fā),常用作干燥劑。

(1)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裝置B的作用是     ,裝置C中的試劑是      。點燃裝置F中酒精燈的目的是
。
(3)實驗結(jié)束時,熄滅酒精燈的順序是      (填對應裝置序號)。
(4)若稱取該混合物5.0 g,充分反應后,玻璃管中剩余固體的質(zhì)量為4.8 g。原混合物中銅單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氧氣易溶于水
B.一氧化碳會導致煤氣中毒
C.二氧化碳無毒,但是不能供給呼吸
D.二氧化硫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二氧化碳常用來滅火,是因為它具有以下性質(zhì)
①本身不能燃燒 ②不支持燃燒 ③能溶于水 ④密度比空氣大
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在下列蠟燭燃燒的實驗中,對有關實驗現(xiàn)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A.實驗1中蠟燭火焰逐漸熄滅B.實驗2白瓷板表面無明顯變化
C.實驗3外焰部分的火柴桿最先炭化D.實驗4燒杯內(nèi)有氣泡生成,蠟燭火焰熄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9分)實驗室按下圖所示裝置制取CO2,并檢驗CO2的性質(zhì).試回答以下問題:

(1)實驗室用裝置A來制取CO2,常用的藥品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寫出兩物質(zhì)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用裝置B鑒定CO2,在B中應盛放的試劑名稱是____________,當將標①和②的導管口連接時,B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用裝置C證明CO2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中除有少量水外,應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_,當將標①和③的導管口連接時,C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
(4)燒杯D中放有燃著的蠟燭如圖所示,當將標①和④的導管口連接時,D中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用石灰漿(其主要成分為氫氧化鈣和水)抹墻,為了使墻壁更快干燥,可在室內(nèi)生一盆炭火,產(chǎn)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發(fā)生反應的化學式表達式為                           ;過一段時間后,墻壁變得潔白又堅硬,其原因用化學式表達式表示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使用的原料是(   )
A.碳酸鈉和稀鹽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
C.大理石和稀鹽酸 D.雙氧水和二氧化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