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關于緯線說法,錯誤的是
A.緯度越高,緯線越短
B.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任何一條緯線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個半球
D.相同緯度的緯線長度相等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許多大河滾滾東流,既溝通了東西交通,又產生了巨大水能,其原因是
A.地形復雜多樣
B.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C.山區(qū)面積廣大
D.山脈縱橫交錯,大致呈網格狀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地西側是西半球,東側是東半球,北側北寒帶,南側北溫帶,該地坐標是
A.20°W,66.5°N
B.20°E,23.5°N
C.160°E,66.5°N
D.160°W,23.5°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國集團(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2016年G20第十一次峰會將于2016年9月4日-5日在杭州舉行,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19個國家以及歐盟出席會議.
材料二:澳大利亞、美國本土、巴西簡圖
(1)讀澳大利亞簡圖,可得出“澳大利亞是一個以熱帶和亞熱帶氣候為主的國家”的結論,請你說出獲得該結論的依據是_________;
(2)美國是世界上高新技術產業(yè)最發(fā)達的國家,位于圖中_________(填序號和城市名稱)東南部的硅谷是高新技術產業(yè)中心,這里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條件是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點)
(3)河流A和B都是世界著名河流,河流流程長,水資源豐富,但是航運價值A河遠大于B河,試分析其人文原因:_________.
(4)三個國家的地理特征有許多共同之處,下列說法正確的有_________.
a.都有熱帶氣候 b.地形都是南北縱列,分東中西三部分
c.居民都以白色人種為主 d.首都都不是本國最大的城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寒冷的冬季,農民利用塑料大棚種植了許多夏季才能吃上的蔬菜,塑料大棚改善了農作物生長所需的:( )
A、地形條件 B、氣溫條件 C、肥力條件 D、抗病條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熱帶說法錯誤的是
A.熱帶的緯度范圍是0°—23.5°
B.熱帶地區(qū)的正午太陽高度較小
C.熱帶地區(qū)獲得的熱量較多
D.熱帶地區(qū)的正午影長較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下列各題:
(1)根據圖中字母代號填出各大洲的名稱.A洲;D洲;F洲;G洲
(2)根據圖中數(shù)字代號填出各大洋的名稱.②洋;③洋
(3)赤道穿過的主要大陸有大陸和大陸.(填名稱)
(4)緯度最高的大洲是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洋.(填名稱)
(5)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
(6)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洲和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南亞地區(qū)圖和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橡膠樹原生長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1876年西方殖民者把橡膠引種到東南亞。營建了許多橡膠種植園。由于東南亞的氣候、土壤條件都十分適宜橡膠樹的生長,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加上集中種植和科學管理。使東南亞的天然橡膠產量很快超過了南美洲。目前,世界上使用的天然橡膠大部分來自東南亞。近年,東南亞的天然橡膠產量要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4左右,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的橡膠產量列居世界前三位。
(1)寫出圖中數(shù)碼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①________島,②________半島,③________海峽。
(2)橡膠產量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在圖中的字母代號依次是__、 、 。
(3)東南亞是世界上多種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除了材料中的天然橡膠外,還有_________(寫出一種即可)。當?shù)厝嗣穹N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
(4)材料中哪句話能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表格完成下面兩題。
(1)與北方相比,南方地區(qū)耕地和水資源的配合狀況是
A.耕地多,水資源多
B.耕地少,水資源少
C.耕地少,水資源多
D.耕地多,水資源少
(2)關于“秦嶺—淮河”一線敘述,錯誤的是
A.我國一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的地區(qū)
B.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
C.我國旱地與水田分界線
D.我國季風區(qū)與非季風區(qū)界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